中华田园猫

中国本土家猫的统称

图片来源 小红书 喵呜不停

春天的猫——品种介绍

    中华田园猫又称“土猫”,是食肉目猫科动物。中华田园猫是对中国本土家猫类的统称,根据毛色分为狸花猫、橘猫、三花花猫、白猫、黑猫等多个品种,其中以狸花猫和黄狸猫最常见。

    中华田园猫中狸花猫原产于中国。中华田园猫性格活泼,独立,好奇心重,捕鼠能力强。中华田园猫经常自己清理毛发,并且常掩盖粪便,防止天敌从其粪便气味发现和追踪。中华田园猫为肉食性动物,有昼伏夜出的习性。中华田园猫在早晨和晚上进食;配种时间一般在夜间。

    田园猫的九大品种: 田园猫的九大品种: 狸花猫:狸花猫毛发花纹跟老虎很像,它们的攻击速度与敏捷性也如同一只缩小版的老虎。 黄狸猫:黄狸猫就是毛发为黄色的狸花猫,又被称为中国虎斑猫,而现实中,大多数人称其为橘猫。 临清狮子猫:临清狮子猫原产于山东临清,颜值、气质、智商在线,是一种智慧与美貌并在的猫咪。 玄猫:古语有云:“黑而有赤色者为玄”,所以玄猫,其实是黑中带红的猫。 奶牛猫:颜色像奶牛,黑白花,所以又被称为奶牛猫。 四川简州猫:四川简州猫产自简州,历史悠久,有四个耳朵,两大耳两小耳,比较特别,在古代属于皇家贡品,是风靡一时的猫咪。 玳瑁猫:它们的毛色是黑橘白三色混,颜色随机性高,容易出搞笑款颜色搭配。 云猫:云猫生活在云南雨林中,捕猎能力强,爱捕吃鸟类和松鼠。 三花猫:三花猫是因身上有黑、橘和白三种颜色的猫。

夏天的猫——古代雅称

    在古代,猫不仅是捕鼠能手,更因灵动可爱的形象深受文人雅士喜爱,被赋予了诸多风雅别致的称谓。这些雅称或源于毛色,或出自品种,亦或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,尽显古人对猫的喜爱与浪漫情怀。例如“衔蝉”,这个雅称极具画面感,相传南唐李后主有一只猫,额上有白色花纹,形状如月牙,南唐宫女就称其为“衔蝉奴”,后来“衔蝉”就成为了猫的雅称之一。 “狸奴”也是常见的猫的雅称,陆游曾有诗“溪柴火软蛮毡暖,我与狸奴不出门”,将猫的可爱与陪伴之感展现得淋漓尽致。“玉面狸”同样是猫的美称,突出了猫面容的娇俏可爱,仿佛其有着如玉般精致的面容。 还有“乌圆”,因猫的体型圆润,且有些猫毛色乌黑,故而得名,形象地描绘了猫圆滚滚的体态。“金不换” 则用来形容那些极为珍贵、令人爱不释手的猫,体现出主人对猫的珍视程度。 以毛色命名的雅称最为常见。通体雪白的猫被称为 “尺玉”“霄飞练”,“尺玉” 凸显其毛色纯净如美玉,“霄飞练” 则描绘出猫如空中白练般轻盈飘逸的姿态;全黑的猫叫 “乌云”“啸铁”,“乌云” 展现其毛色深沉似乌云密布,“啸铁” 则赋予黑猫一种冷峻威严之感。身上有黑毛、腹部白毛的猫被唤作 “乌云盖雪”,形象地描绘出黑猫白腹的独特毛色分布;而白身黑尾的猫则被称为 “雪里拖枪”,宛如一幅生动的水墨画,极具诗意。 此外,猫还被称为“金睛兽”,强调了猫眼睛的明亮有神,犹如能洞察一切的神兽。 这些雅称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猫的喜爱,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细腻的审美情趣。

图片来源 小红书 喵呜不停

秋天的猫——养猫习俗

    古人迎猫入门有一套庄重的仪式,在宋代,人们 “聘猫” 需准备礼物。若从别人家抱养小猫,要送盐或茶叶作为聘礼;若是从野猫处收养,得用一串小鱼当作聘礼。这一 “聘猫” 习俗,赋予了猫特殊的家庭地位,将其视为重要的家庭成员,体现出古人对猫的尊重。

    在喂养方面,古人也颇为讲究。他们深知猫喜爱腥味食物,日常会投喂小鱼、小虾等。同时,古人还会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猫的饮食,冬季为猫准备温热的食物,以抵御严寒。此外,为保证猫的健康,古人会特意为猫准备干净的饮水,甚至会在水中添加一些草药,预防疾病。

    猫在古代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,由此衍生出不少与之相关的习俗。因猫擅长捕鼠,古人会将猫养在粮仓、书房等地,保护粮食和书籍不受鼠害,甚至会在特定节日祭祀猫神,祈求猫神保佑家中无鼠患。文人雅士则常与猫相伴,在书房中与猫玩耍、休憩,猫成为他们创作灵感的来源之一,这也使得猫在文化领域拥有了特殊地位。 随着时间推移,养猫习俗不断发展,猫逐渐从单纯的捕鼠工具转变为情感寄托。无论是深宅大院还是普通人家,猫都为生活增添了温馨与乐趣,这些习俗也成为了古代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,展现出古人与猫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结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。

夏天的猫——御猫介绍

    故宫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,当时的皇帝专门设立了 “猫儿房”,从天下挑选最美、最可爱的猫进入宫中,成为御猫。清朝时,宫廷中也有专门记录宠物猫来历和名字的档案。历经数百年的朝代更迭,这些御猫的后代一直生活在故宫,与这座古老的宫殿共同见证着历史的变迁。 如今,故宫里的猫大约有 200 多只。它们有的是曾经御猫的后代,有的是从外面跑进来的流浪猫,但都被故宫收编,成为了故宫的一份子。故宫的工作人员将它们一一登记造册,给每只猫都取了独特的名字,像 “鳌拜”“花花”“小崽儿”“七喜” 等,每一个名字背后似乎都有着一段有趣的故事。 这些故宫猫有着各自独特的性格和习性。有的猫性格温顺,喜欢亲近游客,会在游客面前撒娇卖萌,毫不怯场;有的猫则比较胆小害羞,一有风吹草动就会迅速躲起来。它们白天甚少在游人密度高的地方出现,大多会在故宫闭馆后,随着关闭的宫门,在红墙琉璃瓦中穿梭,开启它们的 “巡逻” 和捕鼠模式。它们似乎知道自己肩负着守护故宫的使命,在飞檐翘角间穿梭,从不殃祸文物,也不会破坏古建筑,还会在固定地点如厕,保持故宫的清洁。 故宫猫已经成为了故宫的一道独特风景线,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。对于游客来说,在游览故宫的过程中,偶然遇到一只慵懒晒太阳或悠闲漫步的猫,仿佛能穿越时空,感受到古代宫廷的生活气息。而对于故宫来说,这些猫不仅是捕鼠的卫士,更是故宫文化的一部分,它们让这座庄严肃穆的古老皇城变得生机盎然。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,在宫墙内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,也为故宫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