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
以象征性的“柯达黄”为标志,开启了摄影从黑白到彩色的视觉革命。1935年柯达克罗姆(Kodachrome)胶片的问世,以其高饱和色调颠覆了影像世界,尽管冲印工艺复杂,却为彩色摄影奠定了技术基础。1963年宝丽来SX-70的“即拍即得”进一步将彩色摄影推向大众,安迪·沃霍尔用它创作波普艺术肖像,色彩成为日常生活的表达工具。1976年,威廉·埃格尔斯顿(William Eggleston)在MoMA的个展打破“彩色不入艺术”的偏见,平凡场景因色彩叙事升华为美学符号。索尔·莱特(Saul Leiter)的纽约街头雨中红伞、史蒂夫·麦凯瑞(Steve McCurry)的《阿富汗少女》绿眸与红头巾的强烈对比,成为彩色摄影的经典符号。哈苏500C记录阿波罗登月,佳能AE-1成为家庭旅行标配,柯达广告词“Kodak Moment”定义了家庭记忆的标准。彩色摄影不仅是技术上的跨越突破,更是视觉文化的解析重构。

经典机型

  • 宝丽来SX-70

  • 哈苏500C

相关电影

彩色摄影先驱

弗雷德·赫佐格(Fred Herzog,1930-2019)是加拿大摄影史上的重要人物,以其对城市街头生活的色彩记录闻名,被誉为“彩色摄影先驱”。1930年出生于德国斯图加特,赫佐格于1953年移民加拿大温哥华,这座多元文化的海滨城市成为他毕生创作的灵感源泉。1950年代末,当大多数摄影师仍执着于黑白胶片时,赫佐格已开始使用柯达克罗姆(Kodachrome)彩色胶片,捕捉温哥华街头的日常瞬间。他的作品以高饱和色彩与细腻光影著称,画面中充满霓虹招牌、复古汽车、街头摊贩与行人,展现战后北美城市的活力与变迁。赫佐格的摄影风格融合了纪实与诗意,他擅长在平凡场景中发现超现实的色彩对比与几何构图。Fred Herzog挚爱柯达克罗姆彩色胶卷(Kodachrome),但介于当时的技术,所呈现出的效果很难使他满意,于是他选择了一个很佛系且倔强的办法:让那些胶片等待时间流逝。尽管他的作品在早期未获广泛关注,但随着彩色摄影的艺术价值被重新评估,赫佐格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得高度赞誉,称其为“城市生活的色彩编年史家”。赫佐格不仅记录了温哥华的多元文化与社会变迁,更以独特的色彩美学为街头摄影开辟了新路径,影响了一代摄影师对城市与日常的观察方式。

弗雷德·赫佐格(Fred Herzog)

×
大图展示

冲破黑白禁锢

1941 年出生于比利时,是当代彩色摄影的奠基者之一,以光影与色彩的诗意重构闻名。这位比利时摄影师早年研习电影摄影,深受新浪潮美学影响,1970年代起突破黑白纪实传统,用柯达克罗姆胶片捕捉日常场景的戏剧性张力。他以游牧式创作横跨欧洲、北非、印度与美国,从摩洛哥赭墙与沙漠的炽烈对比,到美国西部公路的孤独霓虹,用高饱和色调解码地域文化的隐秘精神,被誉为“视觉人类学家”。其代表作《电视》系列直接拍摄闪烁屏幕,借显像管畸变将新闻与广告转化为抽象色块,挑战影像真实性,成为媒介自反性的先驱实验。1982年,他作为马格南图片社首位以彩色摄影立足的成员,打破“决定性瞬间”教条,以“永恒的当下”理念凝固光影——阴雨天灰绿基调中一盏孤灯的暖黄、巴黎霓虹与天空的粉紫冲撞,皆揭示平凡场景的超验性。他的作品被MoMA、蓬皮杜中心收藏,其色彩哲学持续影响数字时代的真实与虚构之辩。

哈利·格鲁亚特(Harry Gruyaert)

小插曲:

“粗鲁!”这是黑白摄影还占据主流地位时,纪实摄影大师亨利·卡蒂埃·布列松对彩色摄影的评价,因其毫不保留地将被拍摄的色彩直接呈现。

在1982年41岁的Gruyaert加入马格南后,他成为了为数不多的拍摄彩色照片的摄影师。

布列松在一次参观Gruyaert拍的“摩洛哥”系列影像展览时,看着彩色照片吞吞吐吐地对Gruyaert说:“这还不错,但这一部分不太对……也许这样会更好……你能不能帮我,在我的黑白照片上也上色?”

布列松的一番话,让人知道,他对彩色摄影的态度,是从看了Gruyaert的作品之后,便开始有所改观。

柯达克罗姆胶片通过高饱和色彩与大众化技术,彻底颠覆黑白影像世界,色彩从技术奇迹演变为消费主义与全球化的象征,直至数码时代将其解构为像素洪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