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洞穴探险案例
这些真实的洞穴探险案例不仅展示了探险的危险性,也彰显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勇气、智慧和团队合作精神。 通过学习这些案例,我们可以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,提高安全意识。
泰国睡美人洞救援事件
事件起因:2018年6月23日,泰国清莱府美塞县"野猪"少年足球队结束训练后,25岁的教练带领12名年龄在11岁至16岁的队员进入睡美人洞探险,因突降暴雨引发洪水,13人被困洞中并与外界失联。
睡美人洞全长超10公里,是泰国第四长洞穴,内部地形复杂得如同迷宫一般。通道大体平行于水平面,却极不平整,狭窄弯折处还常有积水,部分区域仅六七十厘米宽。每年6-10月的雨季期间,洞内水位甚至可达4米多,水流湍急,淤泥堆积,能见度极低。而队员们入洞时,正值雨季。
当天,队员们进入洞穴不久,外面便下起暴雨。雨水迅速涌入洞穴,水位急剧上升,瞬间切断了他们的退路。教练带着12名年龄在11-16岁的队员,被迫向洞穴深处转移,最终被困在距离洞口约4公里处的一处高地上。

第二天凌晨一点,当地救援人员背着氧气罐和绳索进入洞穴,在距离出口不远处发现了孩子们遗落的背包和凉鞋,这才确认他们被困洞内。消息传出,泰国警方迅速行动,泰国当局也派遣了精锐的海豹突击队前往救援,美国也派出特别行动队协助。
海豹突击队队员小心翼翼地在洞内摸索前进,可迅疾的水流和几乎为零的能见度成了"拦路虎",他们只能靠手触摸来感知周围环境。当地政府运来了大功率重型泵,24小时不间断抽水,试图降低水位;另一支队伍在丛林上空盘旋,寻找突破口;还有专家尝试用侧扫声呐设备,可都收效甚微。
直到7月1日,也就是被困的第九天,救援仍毫无进展,很多人都觉得孩子们生还希望渺茫。第十天,英国的两名潜水员在洞穴深处一块凸起的礁石上,终于发现了少年足球队队员和教练,令人惊喜的是,他们都还活着。经观察,孩子们所处的礁石深入洞穴两英里半,位置在山底部半英里处(约804米)。

虽然找到了人,但情况依旧危急。孩子们已十天未进食,身体极度虚弱,而洞穴内氧气含量也在不断下降,他们根本等不了四个月的常规救援时间。来自中国、澳大利亚、欧洲等地的近千名专业潜水人员组成国际救援队,迅速赶来支援。
救援中心将工作场地前移,为孩子们输送食物和氧气。可暴雨再度来袭,水位又开始上涨,救援迫在眉睫。更麻烦的是,12个孩子中没几个会游泳,想穿着厚重潜水服摸黑穿过湍急水流,难上加难。
7月4日,当地政府加大抽水力度,期望抽水速度能与降雨速度持平,为救援争取时间。潜水员们用身体在狭窄通道中搭建"生命通道",传递氧气罐和食物。然而,7月6日,悲剧发生了。泰国海豹突击队的老潜水员库南在返回洞穴入口途中,因缺氧失去意识,最终牺牲,给救援行动蒙上了一层阴影。
大家化悲痛为力量,继续传递物资。有人提出用绳子从入口延伸到孩子们所在位置,并布置氧气管,虽然有风险,但也不失为一个办法。经过连夜奋战,水位降到了成年人肩部高度。数百台抽水机持续工作,水位终于降到了可以执行救援任务的高度。
7月8日,营救行动正式开始。救援计划是两名潜水员与一名少年拴在一起,慢慢通过洞穴,另外90名潜水员分散驻守在路线上引导。为了缓解孩子们的焦虑,让他们配合救援,救援中心给孩子们服了药,使他们处于半清醒状态。先营救状态较差的被困者,救援路线分成多个区域,每个区域安排熟悉地形的潜水员,备好备用氧气罐、毛毯和面罩。孩子被救出后,放在担架上,由救援人员接力运送到山洞口。
经过三天三轮紧张救援,7月10日晚,12名少年足球队员和教练全部成功获救。这场惊心动魄的救援行动,是国际合作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伟大体现,全世界都为之松了一口气,为这场生命的奇迹欢呼。每次救援单趟约需6个小时。

美国坚果油灰洞事件
事件起因:2009年11月24日,感恩节假期前夕,26岁的约翰·爱德华·琼斯与弟弟及几位朋友前往美国犹他州的坚果油灰洞探险。约翰是一名有洞穴探险经验的医学学生,他们一行多人到达洞口,计划体验洞穴的"大滑梯"区域。
进入洞穴后,意犹未尽的约翰决定进一步深入。在洞穴的分叉路口,他误将一条未标注的通道当作通向"产道"的路,进入了被称为"不归路"的通道。
这条通道复杂且危险,约翰在狭窄的通道中越爬越深,身体被卡在洞穴中,呈头朝下、脚朝上的姿势,血液不断涌向头部。
约翰的弟弟返回洞口求救,于晚上9点半拨打了救援电话。救援队迅速到达并召集志愿者参与救援。一名志愿者尝试多种方法解救约翰,但都未能成功。救援队决定使用绳索和滑轮系统,然而因洞穴曲折狭窄,安装耗时极长。在被困19小时后,滑轮系统装好,却在尝试拉出约翰时出现故障,导致他掉回洞穴更深处。
最终,约翰在倒挂27小时后,因大脑充血、窒息而死亡。约翰去世后,救援队无法将其遗体拉出,救援人员和家属决定封闭洞口,用混凝土将洞穴封死,约翰永远被埋葬在了坚果油灰洞深处。
广西九顿天窗事件
事件起因:2021年,几人来到广西九顿天窗进行洞穴潜水,结果有两人下去后再也没有出来,随后一场搜救行动就此展开。
2021年9月26日,紫薇、董杰和另一名支援潜水员阿怪计划下潜至120米后返回。他们下水20分钟后,阿怪到达60米深度准备会合,但紫薇和董杰未出现。阿怪等到气体极限仍未见两人,意识到出事,上升到50米洞口,在主线分叉点放了线标后减压升水。回到水面接近7点,阿怪通知潜水中心,之后又尝试两次搜索救援无果,于10点半报警并在潜水圈寻求支援。
救援队由韩颋带队。因九顿天窗洞穴地形复杂、水下环境恶劣,且出事已超24小时,生还机会渺茫,救援队打消连夜下水计划,决定次日开展救援。接下来几天,救援队多次下水搜索,发现一些线索,但未找到两人。后来救援队意识到两人可能偏离主线或坠入下部未知空间。
最终,救援队决定让潜水员带机器人穿过复杂地段,到120米以下放出机器人搜索。经过9天艰难搜索,在100米以下一个岔洞找到董杰遗体,随后在同一岔洞89米深处找到紫薇遗体。10月7日,经过10天努力,两名遇难潜水员遗骸全部找到并升水。
德国里森丁洞救援事件
事件起因:2014年6月7日,5名洞穴探险家进入位于德国与奥地利交界处的里森丁洞,准备测量洞内迷宫及右侧洞穴。他们分别是52岁的物理学家约翰·威斯特豪斯、40岁的瑞士伯尔尼大学天文研究所测量员乌尔里希·迈尔、37岁的托马斯·马圣姆、50岁的弗罗里安·施瓦茨以及雷纳·伯恩斯莱格尔。
6月8日,约翰、迈尔和托马斯三人在测量迷宫顶部约960米深的粗糙大厅后,准备顺着岩壁爬到中间区域。托马斯先爬上去,轮到约翰时,岩壁顶部一块石头脱落砸中他。约翰受伤严重,头盔破裂,头部有伤口,耳朵、口鼻冒血,右颧骨骨折,左臂和左脸瘫痪,还伴有癫痫症状,大脑也受创。
因未携带能在洞内深处求救的cave-link系统,手机又没信号,迈尔与托马斯商量后,让迈尔出洞求救,托马斯留下照顾约翰。迈尔出发后,托马斯用救援簿、绳子和石头为约翰搭临时帐篷,用烧开的半升水让约翰取暖。迈尔在蓝湖附近遇到第二组队友弗罗里安和雷纳,告知他们约翰的情况后,三人一起到5号营地。之后,迈尔与雷纳继续出洞,用12个小时爬上洞口,拨打112急救电话。
救援任务被转给巴伐利亚3D救援机构,因缺乏大规模洞穴救援经验,该机构在巴伐利亚州内政部帮助下向国外求助。来自奥地利、意大利、德国、瑞士、克罗地亚的救援组织、志愿者及洞穴俱乐部纷纷赶来,参与救援总人数达700人。事故发生两天后,两名意大利医生进入洞穴为约翰诊断治疗。志愿者们在洞内安装cave-link系统,搭建滑轮和绳索系统,清理通道,运送物资。
6月13日下午,运出约翰的行动开始。从粗糙大厅到5号营地由意大利救援队负责,在百米裂缝区,救援人员弯身卡在裂缝中搭建人桥让担架通过。医生不时让约翰休息,救援人员也趁机休息。最终,经过各方努力,约翰被成功救出送往医院治疗,这场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洞穴救援行动取得成功。